为您提供:贵州遵义赤水市花圈
赤水市花圈-贵州遵义赤水市花圈店专业提供花圈、殡葬花圈、殡仪花圈、葬礼花圈、丧礼花圈、祭奠花圈、吊唁花圈、丧事花圈、白事花圈、哀思花圈、公祭花圈。网上订购花圈让远在异地的亲友突破时空的阻隔去缅怀、祭奠已故亲朋好友,让他们在通往天路的旅程一路走好!
赤水市花圈服务项目:提供网上订花送花、鲜花、蛋糕、花篮、花圈、果篮,公仔,巧克力,绿植,会议用花,展会用花,节日用花等订购,您只要通过网上下好订单,我们会安排赤水市附近连锁花店及时送出,并由总部提供售后服务。为保证客户的利益,所有的商品订购流程均在本网站统一完成,多谢!
配送范围:
订货流程:
浏览商品→点击购买→注册或直接购买→填写订单→选择支付方式--成功提交→配送店按您要求送货上门
注意事项:
1、赤水市市区可以做到最快3小时送货上门(郊区需另外加收运费),但请尽量提前24小时订货,以保证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安排送货。
2、正常配送时间为:8:30—21:00(乡镇晚上不配送),17:00以后订购的商品系统会转到第二天安排!
3、每张订单的确认、配送和收货人签收状况,送货人可在每个环节查询自己的订花状态。
4、赤水市市区免费送货上门,赤水市乡镇需加收路费(30-80元)部分乡镇及郊县仍无法送达,订购之前提跟客服联系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 >
遵义 >
赤水市
配送范围:
白云乡
石堡乡
宝源乡
两河口镇
丙安镇
长沙镇
长期镇
官渡镇
元厚镇
葫市镇
旺隆镇
大同镇
复兴镇
天台镇
金华街道
文华街道
市中街道
赤水市(英文:city of Chishui 拼音:chì shuǐ )。中文简称“赤”,英文简称“Chi shui”。以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而闻名。毛泽东曾经说过“四渡赤水”是他最得意的一笔。
经纬度
赤水位于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之间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辖区
赤水市下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村
100个行政村
主要领导
市长:张集智;市委书记:穆荣坤
城市面积及人口
赤水市总面积1801.2平方千米。总人口300363人;市区面积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余人。
民族
赤水市共有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3个民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为苗族。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564700
区号
(+86)0852
市花
吊兰花
市树
桫椤树
市歌
赤水情
行政区类别
省直辖县级市
区域概况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南部接壤。代码:520381。市区面积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余人。市人民0驻市府路。
赤水市,为贵州最北端的一个省辖县级市,与四川省仅一河之隔,素有“黔北门户”“黔北明珠”之称。
城市名片
1990年12月22日,赤水建市。1994年1月10日,贵州省赤水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此外,赤水拥有“中国侏罗纪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创作基地”、“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市”、“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市”、“全省双拥模范城”、“贵州省卫生城市”等,含金量较高、极具感召力的城市品牌。2006年,赤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2007年,赤水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2008年,赤水入选新一轮全国“十大竹子之乡”称号,同年再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两基”巩固提高和“普实”工作通过省级复查验收,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成功,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市”。2009年元月,赤水十丈洞大瀑布(赤水大瀑布),赤水燕子岩国家级森林公园顺利荣升国家4A级景区,十丈洞瀑布入选中国最美大瀑布,2009年2月,赤水市再一次继续保持贵州省最佳强市县称号。2009年2月,赤水获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同年2月,赤水市已纳入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总文编制范围且排名第一。
旅游资源
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为63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28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占市域面积近70%,分为十丈洞、四洞沟、五柱峰、杨家岩、月亮湖、丙安古镇、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区,以及复兴场、大洞场、丙安场等人文景区。其中,十丈洞风景区和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称号。天台山、九角洞、月亮湖、九曲湖、长嵌沟、仁友溪、华平、盘龙等景区等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森林公园,数以千计的独立景点。景观以瀑布、竹海、桫椤、丹霞地貌、原始森林为其主要特色,兼有长征历史文化、文物古迹。赤水作为贵州的一个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它由数以千计的大小瀑布,40多万亩原始森林,30多条溪流,27万亩楠竹林组成,其中宽度在3米以上的瀑布就有4000多条,故有“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丹霞之冠”的美誉。
地质资源
赤水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高处海拔1730米,最低处221米。东南部重峦叠嶂,峡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开阔平缓。境内地层出露有中生代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第四系地层,分属3统6组,是贵州省内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发育最好、出露最齐的地区。赤水土壤类型多,分布比较零散,有“数步不同土”之说,以紫色土壤为主,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0.61%,耕作层含钾最高,但含磷低,保肥力较强。
赤水属中亚热带湿润报风气候区,冬暖春早,夏季炎热多伏旱,全年日照少,初夏晚秋多阴雨,立体气候和地区差异显著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平均为1268.8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2%,日照时数1297.7小时;无霜期340—350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800米以下地区无霜期300天左右,800米以上地区无霜期210—300天期间。
自然资源
赤水具有亚热带生物生存和活动的条件,其森林植被地带类型属贵州高原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地带的赤水河谷中山樟栎林、松杉林、毛竹林小区;植被类型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四个群纲。全市森林覆盖率接近72%,其中有我国罕见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原生林43万亩;有野生植物和野(脊椎)动物1000多种,其中有桫椤、小金花茶、赤水蕈树等重点保护珍稀植物23种,有云豹、长尾雉、苏门羚等重点保护珍稀动物22种。赤水有“中国竹乡”之称,全市竹林面积120万亩,有各类竹24种。年产木材4万立方米,楠竹500万根,杂竹20万吨,竹笋5000万公斤。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赤水物产甚为丰富,南亚热带的荔枝、龙眼、香蕉、柚子等水果成为主要品种,柑桔、桃、李、梨、樱桃、柿、杏、葡萄、石榴等水果一年四季充斥市场;中草药种类达300多个,其中以石斛、黄柏等最为著名。
赤水地层较新,矿产不富,出露地层全为陆相积成。主要矿藏资源有天然气、盐卤、硅砂、石灰石、煤、铜,并以天然气为主,据初步探测,地质储量达14.3亿立方米,远景储量193—778亿立方米,分布在文华、旺隆、官渡、两河口、宝源等乡、镇、办事处,现年采量2千万立方米,是贵州省目前最大的天然气产地。煤贮量达2400万吨,为无烟优质煤,现年产4万吨。
赤水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352条,总长度1255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26条,总长度335公里。全市河网密度达到0.7公里/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5亿立方米。境内有各类水库、山塘800多处,蓄水总量达3000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33万千瓦,现已建成大小电站45座,装机容量2.08万千瓦,年发电量1亿多千瓦小时。近年来新建两汇水电站、丙安三佛电站、官渡大滩电站等,实现新增装机容量9465KW,电力发电能力达3万KW。共引进小水电建设项目24个,装机容量5万千瓦,计划投资3亿元。2008年水电装机容量36054千瓦。
历史沿革
赤水地处黔北,紧连川南,为黔川重要古镇,是贵州开发较早地区。历史悠久,受巴蜀文化影响较深。远在新石器时期,赤水河中下游已有人类活动,已发现有石斧、石锛、石网坠和原始人类用火痕迹及至今仍无人释读的岩刻符号。从最近考古发现的马鞍山岩墓群0土的陶、瓷、铜、铁生活用具与生产工具,证明从汉代起已与中原地区有了交往,也成为赤水开发较早的重要物证。
唐代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在西南地区设置大量羁糜州,在今赤水地域内设置有淅州、蔺州、能州等。到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赤水正式用行政建置,时属滋州仁怀县,县城在今复兴镇。宣和三年(1121年),撤滋州,降仁怀县为堡,改隶泸州合江县。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仁怀堡改属播州宣慰司管理。
万历二十九年平播后,实行“改土归流”,以仁怀里、龙门里、上赤水里、丁山里、小溪里等设仁怀县,隶四川行省之遵义军民府。因原仁怀县治所早年荒废,首任知县曹一科拟将新县城设于赤水河中游的土城,但因当地豪姓作梗,只得建成于赤水下游的留元坝(亦称犁辕坝,即今赤水市县城所在地),隔河与泸州合江县相邻。
清朝仍袭明朝建置,雍正六年(1728年),随遵义府改隶贵州。雍正九年(1728年),知县杜诠以县城居仁怀县边界,“河以南天尺土”,“不便于官,不便于民”,请准移治所于仁怀县南的李博里,仁怀县城由留元坝迁生界(今仁怀市),原县城改由遵义府通判驻守管理。乾隆三年(1738年),经吏部议奏,拨仁怀县之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归旧城通判管领,亦称遵义分府。
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贵州总督张广泗请准疏通赤水河,以便于铅铜入京和川盐入黔,次年竣工。从此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重要通道,各地商贾营集赤水,大量流民涌入烧炭、种靛,以盐运、竹木为主的经济迅速发展。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遵义分府为遵义厅,亦称仁怀厅。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增加,为加强统治与管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遵义厅为仁怀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随着贵州粮储道裁撤,又因仁怀直隶厅与仁怀县同名,改仁怀直隶厅为赤水厅,隶遵义府管辖。 1914年,撤销赤水厅,建立赤水县。
1924年,周西成率黔军第三师由四川进驻赤水,并以赤水作为扩张势力的基地,先后在赤水创办崇武军官学校、兵工厂、造币厂、福国工厂、电灯厂等,为桐梓系军阀集团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925年,周西成由赤水赴贵阳任贵州省省长。
1929年,以0员梁业广为首的一批0员来到赤水活动,通过开办平民夜课学校,在广大青年和兵工厂工人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起贵州省最早的中国0组织——0赤合特别支部,梁业广任书记。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赤水,揭开“四渡赤水”战役和序幕,在境内与数倍于己的川黔军进行浴血奋战,分别从土城、元厚等地第一次渡过赤水河,甩开敌人,进入川南,迎得了战役主动权。此后,0泸县中心县委又在赤合边界的石顶山发动起义,建立起川滇区边工农红军游击队,以侧应中央红军的行动,起义在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后,被镇压下去。
1990年12月,撤销赤水县建设赤水市。
环境保护
赤水市历来重视生态建设,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天然林保护,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竹工程(西南地区最大竹材产区)全市森林面积200万亩,国土森林覆盖率71.36%(全省第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烟控区覆盖率达100%,噪声达标覆盖率达83.5%,城市气化率达70%。荣获全省“卫生城市”,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千百年来,赤水人民有爱林护绿保山水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赤水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定不移地选择走“退耕还竹”路子,在不到10年时间里新造竹林71万亩,全市竹林面积扩大到120万亩,居全国第二,农民人均占有竹林面积近6亩,居全国第一,基本形成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
创建国家级生态市。22项考评指标中赤水已有13项达到或接近考评标准,赤水市委、市0明确提出将举全市之力,争取到2011年实现各项评价指标基本达标,到2013年基本完成创建任务。天然氧吧:青山绿水聚金集银
“丹山竹海桫椤国,赤水瀑都氧气吧”。随着“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和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保护青山绿水,发展金山银水”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在赤水全市上下形成广泛共识。
护环境、养生态、促发展日渐成为赤水人民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赤水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全市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2万个/立方米,常年大气污染指标稳定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水、气、声环境质量均优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赤水正以“天然氧吧”和“洗肺之都”的生动形象吸引着四方游客慕名涌至。
赤水恰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山色空蒙,水光潋滟,一红一绿交相辉映。
基础设施
交通
赤水是贵州第一大港,黄金水道”赤水河绕城而过,仅60公里汇入长江。客货船可达重庆至上海等沿海各大港口、码头,年货运吞吐量100多万吨。赤水历来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圈联系紧密,公路连接黔川渝10多个县市,距川南泸州机场仅70公里,与成渝高速公路接口120公里距遵义300公里,距贵阳450公里,距重庆200公里,距泸州79公里,距合江60公里,赤水至隆昌接成渝高速公路140公里,是黔川渝毗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贵州实施“北上”战略的一个重要窗口。
建成面向社会开放的赤水市二级汽车客运站和赤水市旅游长途汽车客运站,1997年到2007年,全市新建、改造公路1226.21公里,其中省道100.8公里,县道137.9公里,乡道21.5公里,村道966公里,实现了“两纵两横一环线四上”(两纵指赤水至合江路、习水至赤水路;两横是指官渡至葫市路、赤水至长沙路;一连线是指赤水至叙永路;四上是指南至贵遵,西上310国道,西北上隆纳、成都,东上泸渝。)骨架公路和赤水河水路运输网络,公路通达深度和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至2008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1710公里。
通讯
我市有二干光缆与全国联网,实现了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0000门,120条光缆数字长途电话,开通了可视会议电话,开通了本地网寻呼系统、移动电话网、IC卡电话和“163”因特网数据通信,市区及各乡镇共建有21个移动通信基站。
丹青赤壁2008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652万元,2008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 43000部,其中:住宅电话16408部;拥有移动电话122078部,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7751户。
经济发展
2008年,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为269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523万元,比上年增长7.6%,第二产业产业实现增加值1341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542万元,比上年增长16.0%,三次产业结构为18.8%:49.8%:31.4%,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8461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2008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1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2%。竹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期间,累计新造竹林51.22万亩,引进撑绿竹种苗700余万株。到2008年末,全市竹林面积达 120万亩,其中:楠竹林47万亩,杂竹林73万亩。规模以上竹加工工业企业6家,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 85191万元,增加值19920万元。
已完成建设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完成基建投资3.6亿元,竹业综合收入实现9.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2亿元,年均增长8.56%。旅游业快速发展,经营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转变,多元化发展战略得到实施。旅游业快速发展,经营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转变,多元化发展战略得到实施。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80万人次,门票收入3520万元,旅游总收入实现4.61亿元。以“竹、畜、药、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完成农业总产值84239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业产值48232万元,增长7.9%;林业产值13689万元,增长10.0%;畜牧业产值19183万元,增长10.1%;渔业产值1597万元,增长8.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38万元,增长10.0%。赤水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产品,并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藏,全市年产量500吨以上。
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5287万元,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39.5%。以小水电开发为重点的能源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共引进小水电建设项目24个,装机容量5万千瓦,计划投资3亿元,2008年水电装机容量36054千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完成农田水利投资8000多万元,有效治理病险水库7座,完成坡改梯19265亩,解决农村80437人饮水困难,农田保灌、防灾抗灾、农村人畜饮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九五”期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8亿元,年均增长28.4%,超过了22%的预期目标,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3537万元,年均增长1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1.7%。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市。国企改革实现“两个100%”目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殡葬改革、农村金融和科教文卫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年引进项目15个,续建项目6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000万元,同比增长21.35%。
社会事业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及时率、满意茫茫竹海率大幅度提高。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进行述职评议。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权力制约机制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工程招标、0采购等工作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体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认真履行0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坚持勤俭办事,降低行政成本。以创建“平安赤水”为契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
以创建“四在农家”、“四民社区”为载体,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四五”普法目标基本实现,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加强宣传和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两基”巩固提高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大力倡导社会投资办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增强,计划生育率为9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9 ‰,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达59.52%和60.25%。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各类体育活动80余次。国防、人防、武装、监察、审计、统计、妇女儿童、民政救济、民族宗教、档案管理、残疾人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年末,全市拥有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0787人;小学55所,在校学生21388人。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人数6306人。2008年,全市普通中学招生3842人,毕业3062人;小学招生3200人,毕业403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9.55%。
人民生活
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增加,综合实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2008年,全市在岗职工劳动报酬总额为41199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21502元, 比上年增长12.0 %,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比上年增加531元,增长8.4%。
2008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两个确保”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城乡贫(本文地名介绍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